最新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熟讀詩歌,掌握其主要內容;體味詩歌的內涵以及外國詩歌的語言特色。
過程與方法:教師對創作背景稍加介紹,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疏通文意,最后通過討論,探討詩歌的深層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教學重點1.讓學生朗讀作品,體味詩歌意境和語言風格以及詩人的感情。2.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 教學難點:與詩人情感達到共鳴,體會作品深意。 教學突破:在教學過程中應對西方詩歌的特點加以介紹,突破東西方詩歌的理解隔閡,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準確認讀字詞,標記疑難處。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在人類日益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早在170多年前的美國記者、詩人喬治珀金斯莫里斯,他的《樵夫,別砍那棵樹》這首詩中的“樵夫,別砍那棵樹”這句話,就被現在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作為宣傳環保的口號而廣泛運用,最初這首詩是想表達什么情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9世紀20年代,作者就當過《紐約鏡報》的編輯,但他最著名的還是多愁善感的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這首詩。由于工業和城市的擴展取代了鄉村的景象,人們便十分珍愛這首詩,它既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又是對“進步”的一種有禮貌的抗議。甚至那些從未讀過此詩的人也知道它的題目,并在環境保護主義成為_之前,把它作為環境保護主義態度的簡便方法。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誦讀詩歌,初步掌握詩的內容。 2、聽朗讀錄音,注意節奏,領會詩的思想感情。 3、全班齊聲讀,理解詩人情感的過程。
四、賞析詩歌
1、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節,想一想,詩人為什么會發出“樵夫,別砍那棵樹”的呼喊? 明確:因為詩人與老橡樹有深厚的感情。
2、請找出詩中哪些句子表達了詩人與這棵老橡樹之間的深厚感情? 學生回答。
3、本節詩寫的是什么? 明確:寫出了“樵夫,別砍那棵樹”及其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樹”的關系密切。
4、第一節在全首詩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開篇入題。
5、第二節寫了哪些原因呢? 明確:它的光榮和名聲/已傳遍各處”——貢獻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現在已是參天的大樹”已成材。
6、此時,詩人對于樵夫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動情地責問。
7、指名學生朗讀第三節。詩人對于樵夫的態度又起了什么變化?為何? 明確:苦苦地懇求;因為那有詩人美好的童年,有詩人美好的回憶。
8、小結:詩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樵夫別砍那棵樹,由此詩人對老橡樹的感情可見一斑。
9、朗讀第四節。這節詩寫的是什么? 明確:這一節,詩人先是對老橡樹訴說衷情,表明自己對老橡樹的深厚感情,然后轉向樵夫,這時詩人的態度有所變化。隨著感情的加強,語氣也由最初的平和勸說,到后來的真誠懇求,再轉為最后的嚴厲警告:“樵夫,離開那地方”,“你的斧子別傷著它”。
五、深入探究 1、老橡樹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明確:老橡樹寄托了詩人所有美好的回憶,對先人的懷念、對手足親情和純真童年的向往、對往事的追憶…… 2、作為一首抒情詩,課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明確并板書: 樵夫,別砍那棵樹(一根樹枝也別碰) ――平和勸說 樵夫,別砍了(讓那棵老橡樹留著)――真誠懇求 樵夫,離開那地方(你的斧子別傷著它)――嚴厲警告 作者對老橡樹感情逐漸深入,對樵夫態度就愈加強硬。 3、作者對樵夫的態度越來越強硬,那是因為作者對老橡樹的感情越來越深,那么,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橡樹懷著怎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依戀,贊美。 4、詩歌中作者僅僅是表達對橡樹的感情嗎?你能否把主題想得更深遠,更廣闊嗎? 明確:對自然的珍視,對往事的追憶,對先人的懷念,對手足親情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等。主題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二
1、使學生了解有關生命的`來之不易與寶貴,感悟生命的可貴。
2、使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學會自救的方法 。
使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學會自救的方法
了解有關生命的來之不易與寶貴,感悟生命的可貴
一、激情導入
1.出示一溺水身亡的孩子的圖片,教師講有關故事。
二、強調守則
2.我們外出游泳洗澡嚴格遵守“四不”:
(1)未經家長老師同意不去;
(2)沒有會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
(3)深水的地方不去;
(4)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
三、探討原因
1.溺水原因主要有哪幾種?分小組討論。
2.小組代表回答后歸納:
(1)不會游泳;
(2)游泳時間過長,疲勞過度;
(3)在水中突發病尤其是心臟病;
(4)盲目游入深水漩渦。
四、救護措施
1.如何保證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發生?
2.指名學生回答后歸納:
(3)要是大腿抽筋的話,可同樣采用拉長抽筋肌肉的辦法解決。
五、小結
同學們,珍愛我們的生命吧。珍愛生命就是珍惜每一天。一定不能去玩水。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三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15 個生字,學會“封、借、初、淵、博、令、敬、佩、遺、憾”10 個字,能正確讀寫“別致、淵博、敬佩、遺憾”。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華羅庚為什么要回國。
過程與方法:
1.小組討論學習;
2. 能抓住重點詞語如“總算”、“斬釘截鐵”來理解句子表達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知道除長城外還有哪些是中國人的驕傲;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能根據重點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學難點:
1.理解華羅庚為什么要回國。
一、教師簡單介紹華羅庚。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2.自學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型,運用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等方法理解詞語。
3.讀通課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破句,邊讀邊標上自然段序數。
三、檢查自學
1.用多種形式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1 )學生同桌互相讀一讀本課全部生字,交流自學生字的情況。
初:左邊是衣字旁,不要少寫一個點。
令:與“今天”的“今”區分,不要少寫點。
華:“華羅庚”的“華”:讀四聲,不讀二聲。
沖:“沖著”的“沖”讀四聲,不讀一聲。
撼:“遺憾”的“撼”可與“感動”的“感”比較,加深記憶。
授:“教授”的“授”可與“接受”的“受”比較,加深記憶。
(2 )開火車認讀生字,并組詞。
2.檢查讀課文情況
教師可先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聽老師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輕重、緩慢是否一樣,讓學生體會華羅庚與妻子聽到祖國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動心情。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 )分小組討論:課文主要講了華羅庚的什么事情?他為什么要回國?
四、回顧總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了什么,自己還有什么地方沒有弄明白,指名學生說一說,教師適當補充,并提出期望。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四
1、知道迷路之后該怎么辦,了解如何正確分辨方向。
2、懂得迷路之后不要害怕,要大膽、禮貌的向他人尋求幫助。
【活動準備】
故事內容圖片,ppt。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今天趙老師的好朋友鼠先生遇到了一個大問題,想請小朋友幫幫忙。
2、師:我們一起聽聽它遇到了什么問題。(出示ppt)
二、分段講述。
(一)幼兒觀看故事前半部分。
1、師:鼠先生遇到了什么問題?
2、師:鼠先生為什么找不到鼠小姐的家?(因為鼠先生迷路了)
3、師:鼠先生應該怎么辦?幼:可以問警察,可以做記號等。
(二)觀看故事后半部分。
1、師:那最后鼠先生找到鼠小姐的家了嗎?幼:找到了。
2、師:鼠先生是用了什么辦法找到鼠小姐的家的?(幼兒:問了許多的小動物,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與幼兒角色扮演。
三、經驗遷移。
1、師:鼠先生迷路了之后是通過問路的辦法找到鼠小姐的家的,那如果有一天我們小朋友一個人在外面迷路了該怎么辦呢?(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當給予提示、指導)
3、我們回家后可以問問家長還有什么好辦法,下次活動時大家在一起進行交流。
四、活動延伸。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五
教學目標:
(]1.注重朗讀,感悟詩歌的內容,捕捉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的感情。
2.通過聯想、想象,體驗情境,理解詩情。
教學安排:
1課時。
學生準備:
1.搜集描繪“春雨”的古詩佳句。
2.朗讀預習:讀準字音,熟讀詩句。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背誦一些描寫春雨的詩詞佳句,并說一說“春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詩文中有怎樣的內涵。讓同學們走出古詩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鄭愁予的《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紹: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臺灣。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為“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雨說》是他于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系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他把《雨說》送給“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我們來聽聽他要借“雨”之口對中國兒童說些什么。
二、品讀詩歌
(一)配樂朗讀,理清思路
《雨說》清新靈動,建議以輕松歡快、優美抒情的音樂做鋪墊。推薦樂曲:班得瑞的輕音樂《onedayinspring》《春日》《ear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ofhope》(《希望的旋律》)等;薩克斯樂曲《春風》。
《雨說》共九節,從雨到來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腳步,再到雨的問候和邀請,雨的任務,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現出來。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每一節詩濃縮成一行詩,然后嘗試把九行詩組成一首新的詩,以這種方式來把握這首詩的脈絡。
(二)感受詩情,品味雨韻
先整體感悟,后重點突破。利用朗讀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感受和品味。
1.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文章標題為《雨說》,請概括一下,雨“說”了哪些話。
(2)讀了課文,你感覺詩中的“雨”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飾詞,例如: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雨;樂觀、愛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學生可圍繞“愛”的主題暢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
2.細細吟詠,重點突破
(1)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詩行,反復吟詠,細細品味。
例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這首詩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什么?它的運用對表達詩歌的主旨有什么好處?
(3)自由提問,共同探討。
提示:這一部分,教師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和同學們一起品味詩歌的內涵。在自由提問中,可以查漏補缺。中間貫穿朗讀,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手段,提高學生興趣,另外,可適當補入朗讀指導。
(三)聯想想象,豐富詩句
讓學生用詩一樣的語言,在原詩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幅具體、生動、優美的畫面,并為每一幅畫面起個名字。也可以運用聯想和想象,拋開原有詩句,重新創作新詩。這兩種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讓學生感覺不單調,不重復,在變化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們嬉戲的腳印,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枝發芽,池塘里的小魚兒快樂地向我問好,唱著歌謠的溪水蕩起滿臉的笑。
提示:準確識別意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與本詩歡快、喜悅、樂觀的情調相符的畫面。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畫面感知意象的特點。
創作新詩句:第一節寫久盼大地的春雨,詩人選擇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場、魚塘和小溪,請同學們仿照原有詩句,豐富意象,寫出新詩句。
提示:學生的詩也許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鮮的詩句一定可貴。放手讓他們去寫,捕捉智慧的靈光,收獲情感的微芒。
三、開闊視野,創作實踐
“雨”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筆,對“雨”說說你想說的話,和“雨”對唱一首歌?請趕快行動吧。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六
一、教學環節及時間預設
環節一:導入新課——注重學生體驗,直擊主旨2分鐘
環節二:文本探究
自主學習5分鐘
合作探究20分鐘
思辨深入7分鐘
環節三:互動分享——價值引領10分鐘
環節四:拓展延伸
二、板書設計
三、評價系統——《諸城一中高效課堂提問評價系統》
環節一 導入新課。
初步感知余秋雨《廢墟》中“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魯迅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為本節課解讀這位“停在中國心臟上”的作家通過這篇“真正深沉的文學作品”中關于“民眾心靈”的揭秘的鋪墊。
以初中課文魯迅文魯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藥》中關于“看客”的文字描寫導入新課,直擊主題。
導入新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成,注重深和新。
學習方式:學生齊讀,問題引領。
時間:2分鐘左右
環節二 文本探究
第一步,自主學習
從分析語言角度入手,以講述“看客”故事的角度進行文本的探究。
1.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句中能準確揭示看客心態的用詞。
2.概述這一“看客”與被看者之間的故事,分析其心態,剖析其在被看者生命歷程所起的作用。
3.時間5分鐘左右。
第二步,合作探究
以問題引入。魯迅說:這一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里,古來不曉得死了多少人物。學生合作探究這“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里都有哪些人物。學生自由分析,對其中的問題處進行當堂討論探究,進行個性化解讀。
重點探究的看客為:我、魯鎮的女人們、短工。探究方式為,老師引領,學生分析,老師補充,學生感悟。
以分析“短工”這一形象,分析本環節的學習探究過程:
重點分析下面片段:
“也許有罷,——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說。
祥林嫂接著就說,“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啊!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
“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祥林嫂不斷地追問
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
“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
問題設計5個:
1、這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
2、短工在回答“我”的問題的時候,表情或動作怎樣?
3、當“我”問“四老爺和誰生氣”時,短工回答時用了一個反問句,說明什么?(試跟其它句式比較,例如,表推測的句子“可能是和祥林嫂吧”)
4、比較短工的回答“死了”與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的睡著了”中“睡著了”一詞的使用,表達出人物什么樣的心理心態。
5、祥林嫂的死與他有關系嗎?
同為被雇傭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析“我”這一形象,學生需能從“說不清”“然而也未必”等人物語言,分析“我”作為祥林嫂人生見證者敘述者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人性中的弱點,不敢正視現實,需求自我解脫;從我“匆匆”“逃”回家中,分析其逃避者和彷徨者。
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并在小組內討論,解疑;老師巡回指導,并個別答疑。
時間:約20分鐘
第三步,思辨深入——作者創作意圖和主旨探究
在自由分析和重點探究的基礎上,老師總結,拋出一個問題深入,讓學生思考到底是什么思想使這些善意的不善意的人容不下一個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 )的女人。
設計此問題旨在引領學生從看文中“看客”的角度,探究祥林嫂的死因,進而把握本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旨。
主旨探究補充2則材料:一是,封建禮教對女人的要求,如民國初年政府頒布的“褒揚條例”中“表彰節烈”的條款等;二是,展示《新青年》上的文章《一個十四歲的望門寡》。
通過學生探究和和老師補充,讓學生了解“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 ,荷戟獨彷徨”魯迅題名《彷徨》的來由,及魯迅題寫在《彷徨》扉頁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創作主旨。
學習方式:學生自由回答,合作討論,板書講解。
時間:約7分鐘
環節三:互動分享——價值引領
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領,是本節課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環節主要有兩個:一是,以“找找你身邊的看客”為主題,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將目光引向現實,進而關注社會,關照自我,在鞭笞社會冷漠看客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互助意識。二是,看路一鳴的《道德觀察》,在分享熱心熱情的看客的過程,感受社會的正能量,從而完成對價值觀的構建。
學習方式:互動分享展示。
時間:約10分鐘
環節四:拓展延伸
以“圍觀”為題,寫一則微小說。要求:有精確的心態刻畫,明確的表達主旨,字數不超過200字。
板書設計
永遠新的舊故事
祝福 魯迅
一群“看客”與一位“被看者”之間的故事
祥林嫂是一個( 再嫁 )的女人。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七
活動目標:
2、初步引導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
1、幫助幼兒把鞋、襪脫下并組織幼兒到戶外(有地磚、草地、沙坑的地方)。
2、紅、黃、藍、綠水粉顏料各二盆;鉛畫紙二張。錄音機、音樂磁帶。
3、戲水盆四只,里面放些水;抹布若干塊。
活動過程:
一、自由跑跑跳跳,引出幼兒活動興趣,引導幼兒講述小腳的用途。
二、第一次感知表達活動。
1、讓幼兒赤腳在地磚、沙地、草地上走走,體驗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真實感受。
2、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小腳踩在這些材料上的體驗、感受。
三、第二次感知表達活動。
1、再次讓幼兒體驗小腳走在這些材料上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感受。
2、小結:小腳踩在各種材料上的感覺。
四、小腳作畫,印地毯。師生一起為大地毯印上美麗的花紋。
五、延伸活動:小腳玩水。
初三語文教案電子版篇八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王老師要帶大家去錢塘江邊觀觀潮,齊讀課題《觀潮》。
2.錢塘江就在我們浙江省,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總有很多人慕名來觀潮。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板書:天下奇觀)
“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4.課文已經預習過了,請拿出練習紙,我們來聽寫幾個詞語。王老師聽說( )班的孩子寫字寫得特漂亮,我來看看是不是名不虛傳。(籠罩、薄霧、沸騰、橫貫江面、依舊、恢復)
5.反饋:都寫對了嗎?檢查一下,把寫錯的馬上訂正在邊上。這位同學的字也寫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體感知
(作者去錢塘江邊觀潮。看,課題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呢!)
(時間順序)
那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預習的時候關注了課后習題,可真會學習!)
2.作者就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時間順序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壯觀。
三、研讀3、4自然段,感受“奇”
1.這三個部分,哪個部分給你的印象最深刻?(潮來時)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潮來時的景象。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在寫潮來時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讀3、4自然段,哪些詞語和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壯觀呢?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預設:(1)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哪里能讓你感受到奇?
猶如,這是個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們來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請你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還有誰找到了這個句子?從“浩浩蕩蕩”中體會氣勢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開了,這聲音真是震耳欲聾啊!請你讀一讀。
指導朗讀
(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你為什么找到了這個句子?(因為響聲越來越大,響聲越來越大,就說明潮水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請你讀一讀這個句子。
這句話還有哪里能讓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壯觀?
“一條白線”,請看,這就是著名的一線潮。出示圖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覺?請你讀一讀吧!
指導朗讀: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3)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橫貫江面”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指導朗讀:
師: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4)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墻
師:一丈約3.33米,兩丈相當于兩層樓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壯觀啊!我們一起閉上眼睛,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吧!
(5)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你為什么找到這個句子?
師:作者把大潮的聲音比作什么?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
3.這兩個自然段學完了,現在你知道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在描寫潮水的變化的嗎?是的,作者就是從聲音、形狀、顏色三個方面寫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壯觀的。
四、體會順序,背誦3、4段
1.剛才我們再學習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是。不小心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
2.填一填。我們班哪位同學讀書特別棒,我請他來填一填,讀一讀。
出示: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3.觀察一下括號里的詞,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從遠到近)
4.作者不僅按照時間順序寫清楚了觀潮的整個過程,還運用從遠到近的方位順序把潮來時的奇特壯觀形象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5.現在老師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錢江潮!(播放視頻,教師解說)
6.欣賞完了,你想說什么?
7.從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壯觀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詩人蘇軾就發出這樣的感嘆: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
五百多年前,王在晉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王在晉)。
連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也這樣說: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毛澤東)
8.讓我們把這種種的感嘆,再化為優美的文字,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吧!(齊讀、背誦)
9.同學們真能干,才讀了幾遍就會背了呢!
五、結課
1.寫話:你們知道嗎?海寧市一直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要求將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列為世界遺產。為了幫助錢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們來給錢塘江大潮寫寫廣告語吧!
2.交流。生在練習紙上寫廣告語
師:可以交流了嗎?誰來把你的廣告語與我們分享
生:八月十八錢江潮,壯觀天下誰不知
師:有個詞語叫“知曉”曉也是知的意思,建議你把知改為曉,你讀讀
生:
師:讀起來押韻,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過改字,使表達效果更好。指向運用語言)
生:此潮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看?
師: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詩詞的句子,寫出了這么有水平的廣告語。
生:你若不觀錢江潮,枉在人間走一趟。
師:建議把趟改為遭,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押韻
生:錢江大潮,讓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師:多好的廣告語呀,如果你能讀好,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