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湘教版地理教案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年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湘教版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一

          ——第二節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中學文安元

          【教學目標】

          1、了解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以及存在差異的原因。

          2、通過南北兩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人地關系的教育.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教學重點、難點】: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為宜。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顯示:失意的餃子館

          “好吃不如餃子”東北餃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島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戶南昌時,經營場面和秦皇島一樣火爆,一時間,南昌市興起了一股“餃子熱”。但是,沒過多久好景不復存在,生意開始漸漸冷淡下來,漸漸發展到門可羅雀,餃子店不是轉換經營就是大門緊閉,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好吃不如餃子”店失意洪城,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板?(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多媒體顯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多媒體顯示: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蘊育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學習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異。(板書課題: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二、合作學習,掌握內容

          1、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幅圖。多媒體顯示六幅具有南方與北方特點的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思考:你能夠區分上面的景觀最常出現在哪個地區嗎?

          欣賞后,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頁圖5.12和圖5.13,閱讀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然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地區鄉村人文景觀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類型

          農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傳統運動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3、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造成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4、我國歷時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下面請同學們欣賞錄像,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介紹南北方民居的錄像。

          三、進行游戲,精括知識。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回憶今天所學內容。

          2、進行填字游戲。

          多媒體顯示:

          耕地類型:南()北()

          糧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氣候災害:南()北()

          交通運輸:南()北()

          飲食習慣:南()北()

          工業結構: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術專長:南()北()

          方言種類:南()北()

          你還能說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學合作完成。

          四、小結

          五、作業布置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發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課件、課前學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現在,請大家欣賞某個地區景觀圖。(展示課件)請思考: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使用“學樂師生”app拍照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課”活動中展示。)

          二、新課學習

          師:請同學們,看課件西北地區圖。

          思考:誰能指圖說出本區的范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后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小結: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說明本區降水量的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

          師: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碼干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板圖:-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

          師: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說,在西北地區水貴于金子,你同意嗎?為什么?

          師: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說,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呢?(畜牧業)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里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么?這就是-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

          提問: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么農業?(種植業)

          師: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里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師: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溫高,冰雪融化。

          提問:那么,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紹坎兒井原理。

          師: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圖。

          提問: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么?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

          學生回答。

          小結: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西北地區是一個干旱的地區,它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河流稀少,多內流河。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我們開發時,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課堂練習

          1.我國面積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地區。

          2.西北地區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為主。

          3.青藏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國四大牧區中位于西北區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區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區的畜種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業布置

          西北地區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呢?

          六、板書設計

          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圍——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

          2.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3.地表景觀(由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二、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1.主要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疆山地牧區

          2.種植業少,為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疆沙漠綠洲)

          三、礦產資源豐富:(-疆)石油、天然氣;(甘肅金昌)鎳礦;(內蒙古)煤

          四、生態環境脆弱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三

          第一節 日本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 人口數(億)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 13 960萬

          日本 1.27 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銀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

          2、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

          3、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 (2)較高的科技水平 (3)島國的優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3.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2)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

          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問,引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二、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1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衰老或死亡。

          2.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細胞核)

          一小(細胞體積)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謝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運輸速率)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凋亡舉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兒手的發育

          3.細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動

          4.細胞凋亡的意義

          完成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穩定,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細胞壞死的概念

          種種不利因素下,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2.細胞壞死舉例

          割傷、燙傷的細胞

          3細胞壞死的特征

          有害、被動

          4.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

          凋亡強調主動、有益,壞死強調被動、有害。

          六、課堂練習

          書后練習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五

          一節中國的疆域(兩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用具:《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地球儀、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課時安排: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跨近50個緯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活動)讀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

          我國在南北半球中在哪個半球、東西半球中在哪個半球?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限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的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鄰?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領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疆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總結:北-頭頂黑龍江

          南-腳踩曾母暗沙

          東-嘴喝兩江匯合水

          西-帕米爾上擺擺尾

          (讀圖)課本3頁中國的疆域圖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寒帶。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和最西時間相差5個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邊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邊的帕爾米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為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六

          __年下半年,我繼續在商都二中任教,繼續教我的地理(八年級),對于一個理科生教地理真的有一定的難度的,真的。我上學不在這上的,我上學在山西上,那里不學地理,所以對于現在的我是邊學邊教,在去年剛來時覺的很難,現在適應了,也覺的沒什么,主要是我喜歡上了地理這門學科,我看見我的學生們學習地理的盡頭,我發至內心的高興。

          在今年本人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使自己在教學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現將一年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提高教學質量,重點抓好四個環節。

          1、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2、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4、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

          二、提高學生素質,力抓課后輔導工作。

          現在的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在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首先是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激發學生對中國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認識、理解。故此,還進一步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并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出成績。

          在自己總結教育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首先,在我帶的地理課上,將“人地關系”作為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線索,注重列舉的問題和地理事物,盡可能啟發學生運用身邊的“人地關系”材料,使學生實實在在認識掌握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另外,還從地理學科中與其它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角度舉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與學好其它學科的關系,從而改進了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歸納出“看書、聽講、用圖、動手、動腦”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學習”圖向學生介紹地理學習的形式。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要求應簡明具體而又切實可行。并經常督促檢查,養成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

          再次,認真組織開展復習、測驗、考試組織課外活動等。側重于教會學生了解地理知識在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及其聯系紐帶——交通輸業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識的同時,將地理知識與通信、郵電、貿易、旅游等第三產業聯系起來進行學習,如:培養學生多種興趣愛好,多閱讀課外書籍,多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其實學地理就應該和實際生活多聯系,有時我很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幫他們記憶,如我們知道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這個學生必須記得他們的名字,我就組織了一個順口溜:四江三海兩寧甘,兩湖兩廣兩河山,云貴川藏福吉安,京津渝蒙新陜臺,香港澳門回祖國,建立特別行政區。這樣學生記的就很清楚了,還有很多很多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放假的日子里,我會加勁的為自己充電,叫自己成為一個叫學生羨慕的老師。使自己的才干全部顯示在學生的面前,爭取積極的貫徹新的教學教綱。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七

          第二節 印度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板書設計: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香港和澳門的位置、范圍等概況以及“一國兩制”政策的含義;

          2.使學生了解香港和澳門的人口密度、經濟特點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學生理解祖國大陸對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3.使學生初步掌握“海陸位置優越,城市為主體,人多地狹以及外向型經濟發達”這一類國家或地區區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認識方法。

          德育目標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香港和澳門概況:位置、范圍、人口等;

          2.祖國內地與港、澳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香港經濟特點及與內地的聯系。

          ※教學方法

          比較法、指導自學法、講述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齊答:香港和澳門。(音樂停)

          關于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地名大家耳熟能詳,但對香港和澳門的詳細了解,可能為數不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二節 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講授新課]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香港和澳門的面積、位置等大概情況。(板書:一、概況)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及圖6.13,p29活動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完成下表的填寫:(可以板書,可用投影儀展示)

          回歸祖國時間 位置 面積 范圍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門

          2.比較香港、澳門與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狹”的含義。

          3.說說香港是通過什么方式擴大土地面積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為什么還要保留大片綠地?

          學生讀書讀圖、填表、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1或請個別學生到實物投影儀前展示所填表格內容,教師展示表格內容,依次講述或指圖講述:

          回歸祖國時間 位置 面積 范圍 人口 人口密度

          98%華人 6070人/km2

          95%華人 17244人/km2

          講述:香港和澳門分別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回歸以后成為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特別”之處在于祖國內地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和澳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這就是“一國兩制”。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使澳門和香港順利地回到祖國,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門的安定團結和經濟發展,同時為臺灣的統一也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指圖講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圍兩欄。

          重點講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欄。

          講述:由表中我們可知,香港和澳門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別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們再看看這幾個地區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遠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島國還大許多。可見,香港和澳門是名副其實的“地狹人稠”。

          正是由于地狹人稠,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來越高,正是所謂的“上天”,不僅“上天”,還“下海”——填海造陸,澳門也如此。澳門目前的面積是1912年的兩倍多,這都是填海造陸的功勞。無論是“上天”還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狹地區或國家緩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徑,但必須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不能增加了人類的生存空間而破壞了海洋環境,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在城市環境保護方面,香港值得我們學習。“寸土寸金”的香港卻有大面積的城市綠地。香港的植被覆蓋率我們可以通過圖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綠地,如此高的植被覆蓋率,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這難道僅僅是因為自然條件適合植物生長嗎?僅僅是因為香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嗎?關鍵還在于香港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關注著環境效益,只有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才有好的社會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續發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協調發展才是根本之發展。

          這是因為香港和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在清朝年間歸廣東省新安縣(今寶安縣)管轄。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簽訂了《南京條約》和中英《北京條約》,將香港島和九龍島南部地區割讓給英國。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今新界地區,為期99年。至此,英國強占了整個香港地區。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后的歷屆政府都不承認英國對香港的永久性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也多次聲明:在條件成熟時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終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并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原屬廣東省香山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門停靠碼頭進行貿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曬水浸貨物,強行上岸租占,鴉片戰爭后不斷擴大范圍,1851年占領凼仔島,1854年占領路環島,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強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多次聲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恢復對澳門的主權。1987年3月26日,中葡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解決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活動:請大家閱讀p31“轉口貿易”。

          講述:香港本是一個小漁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發展成為世界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全球貿易中心之一、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全球航運中心之一。香港經濟的持續繁榮與它優越的地理位置,靈活的經濟政策以及祖國大陸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珠江口東岸,瀕臨南海,扼我國華南地區之門戶,亞太地區中樞。香港的地理位置優勢體現在:1.香港背陸面海,海陸兼顧,具有雙向優勢,既有利于開拓中國內地,也為開拓沿海經濟地帶和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2.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同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并稱為世界三大良天然港,又位于溝通日本、東南亞、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國的海上交通要道,這使得香港成為許多國家商品的中轉站,轉口貿易發達。

          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一貫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許多進出口商品免征關稅,進出口手緒也極為簡便,從而吸引國際船只和貨物過境,這也促進了香港轉口貿易的發展。

          香港經濟的繁榮離不開祖國內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與合作。香港地狹人稠,資源匱乏,祖國內地在提供食品(祖國內地每天有三趟專列向香港輸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資源以及勞動力和廣闊市場等方面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產、生活資料來自祖國內地;同時,長期以來,祖國內地又把香港作為轉口貿易的重要基地,通過香港,祖國內地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這也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

          在祖國內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同時,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香港也將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通過各種渠道帶到了祖國內地,目前香港80%的工業轉移到內地。

          由此可見,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是(板書)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唇齒相依。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祖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的概況、經濟發展等知識,認識了香港和澳門過去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今天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內地的支持,香港的發展也帶動了祖國內地的發展。相信在偉大祖國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門這兩顆明珠會更加熠熠生輝,光芒四射。

          知識要點與檢測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九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后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于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于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四、民族分布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 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

          湘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

          教具】: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

          [講授新課]首先我們來了解黃河的基本情況。

          [板書]一、黃河的基本概況

          [活動]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并依次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源地和入海口:巴顏喀拉山脈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幾"字形;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教師過渡]:黃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書]二、黃河的水文特征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可以將長江、黃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為水量不大。

          [板書]1、水量不大

          [提問]提起黃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別渾濁)這說明什么?(黃河泥沙多)

          結合黃河流經的地形區,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小結]黃土覆蓋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護是導致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錄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書]2、中游含沙量大

          [補充]: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筑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其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可繞赤道27圈。黃河每年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于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國朋友驚訝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動脈破裂。

          [轉折提問]:黃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黃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穩,大量泥沙淤積而成)

          [板圖講解]地上河的形成過程。

          [板書]3、地上河

          [提問]這樣的"懸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黃河泛濫時人民逃難的錄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痛苦的回憶"部分閱讀材料(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間,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災難都奪去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1938年黃河改道,滾滾黃水洶涌南下,沖進淮河,淹沒了豫東、皖北、蘇北的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使得黃淮平原的千里沃野變成了一片凄慘、荒涼的黃泛區。),加深對黃河之害的理解,培養學生治黃的責任感。

          [板書]4、易泛濫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日韩亚洲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jjzz亚洲亚洲女人|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