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

          13218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2024年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一

          論語是一本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語錄,它運用了最樸實的語言去闡述一個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圣人。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善誘的,跟人言榷的口氣。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態度,一種儒家的態度,一種樸素。溫暖的態度。

          我們看到的孔子,態度平和但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他的學生自貢曾經問過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這就是論語中自貢問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自貢卻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去什么?孔夫子說:去兵。我們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自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接這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信念的重要地位。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至今誰不死???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就現在而言,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信仰。國家的凝聚歸根到底是信仰的強大力量。

          還有一個故事同樣令我記憶猶新。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他曾經夸獎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家里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這么艱苦的環境對于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時,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相比現在,很多人雖然已“豐衣足食”,但仍不滿。因為他看到的總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階層。而論語所闡述的,便是去尋找你內心中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合上論語,孔子的思想卻仍歷歷在目。論語中雖然都是淺顯的道理,但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讓我們細細地去品味論語,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二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論語》,幾則《論語》就足以讓我領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這句——————字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這才是真正有內在的智慧!

          孔子還說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這個字,可以讓我終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歡干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做這件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別人欺騙自己而反過來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該不會咬回蛇吧。所以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我們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進行經典誦讀比賽,《論語》也是我們必背的內容。下個星期比賽就要開始了,隨著誦讀的深入,《論語》總是讓我有常讀常新的感覺?!墩撜Z》不光讓我明白了要謙虛謹慎,要學會換位思考的道理,同時它還告訴我們要實現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的奧妙。

          讓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也要順從長兄。不應該與兄長姐姐斗嘴,更不應該與父母親作對。孝敬父母,順從長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這是一個人擁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這個做人的本分,那么社會上就不會有孩子因父母批評賭氣出走的新聞,也不會有某地“逃兒村”的怪相,更不會有日本留學生汪某機場刺母惡劣事件的發生!因此,讓我們將孝悌銘記于心,家和萬事興!

          家庭和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而《論語》中的“克己復禮”,我認為也是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準則。禮,就是禮讓別人,大家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沒有壞心眼,世界不就變得很美好的嗎?而禮的另一個層面是“誠信”,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弊鋈?、做事要誠信,做生意也要誠信。

          《論語》是儒家著作之一,這些語言閃耀著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參悟了其中讀書與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們依然會繼續誦讀,也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三

          子曰: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的星星,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蔽闯尚蔚某橄蟮慕凶觥暗馈?,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里來看,儒家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于世便要去領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于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局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薄白釉唬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白釉唬簽檎缘拢┤绫背剑悠渌娦枪仓??!边@一個個子曰當中串起來的是孔子儒家的經典學說,是流芳百世的為人處事之道。

          自秦始皇時期,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推崇儒家學派,這期間的光陰歲月將儒家學說沖洗得愈發光彩照人。春秋時期,孔子開壇講座,將儒學推入鼎盛,《論語》便在這無數次的錘煉之中如同蚌殼里的珍珠一般誕生。

          《論語》全書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璣,圍繞著一個“仁”字展開論述。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方面,無一不滲透著“仁”在其中的深刻內涵。我想,這便是儒家吸引眾多學子,擁有眾多擁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為“仁”呢?孔子認為,“仁”是自身的一種品質,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稱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個方面都要謹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熬硬黄鳌钡鹊?,諸如此類的觀點,只不過是千萬品質中的九牛一毛。

          現實生活中,我認為稱得上君子的人幾乎沒有,因為君子已經相當于一個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樣,沒有人能說這塊玉是絕品,只能說為精品,所以我們所謂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數一樣,只能無限靠近x,y軸,卻永遠也不會重合。

          但是難道永遠不重合就干脆連靠都不靠了嗎?顯然不是的。開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數代表了兩個不一樣的人生。開口向上明明知道永遠延伸到不了盡頭,但是卻拼命的努力上進著,這應該就是我們的人生,開口向下的,卻一味地墮落,所以最后連起點也夠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為重視孝道。對父母?!案冈凇币坝^其志”,“父沒”要“觀其行”,并且“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樣就算是孝道了。全書中關于孝道從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論述,在我看來,“孝”這個字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不簡單。

          一個“子”上面加個“老”的上部分,構成“孝”,如果你認為“孝”就是每個月甩給父母幾千塊錢,美其名曰是報答父母,還不如說是在還債。而早在幾萬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盡自己的力量。這正是我們千千萬萬的子女們缺少的。

          《論語》是千年精華的薈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陽,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著人們,千百年后依然光輝閃耀,不曾被歲月所塵封。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五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系,卻常常適得其反。

          為什么會這樣?

          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保ā墩撜Z·里仁》)“數”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六

          說起讀書來,給別人感覺總是"碧紗待月春調瑟,紅袖添香夜讀書"這種朦朦朧朧的詩意感覺,我記得讀紅樓夢的時候,賈寶玉也有一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我覺得這個閑字說的特別好,把這層詩意的窗戶紙給捅破了。

          以前應科的書生,確實有一些些閑人。尤其是那些"中產階級"的讀書人,他們不誤農,不經商,雖專工科考卻不那么用心。閑暇之余,偶爾搞個《聊齋志異》談談精神戀愛,好不快樂。但是也有些寒門子弟,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如賈島賈先生,只能寫寫苦吟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之中,就如賈寶玉這般閑處的并不太多。正經的讀書人,有些真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講究格物致知窮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讀讀專業書,提高下業務能力,能養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閑讀書,讀閑書,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讀書的地點就是花前月下濃蔭處,尋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點燃一盞青燈紅豆,四周一定要清掃的整潔,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簡單的書柜,柜子里的圖書不暇是皇皇巨著,還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檻朱窗,不必美酒盛饌,不用絲竹亂耳,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亦佳。

          古代的書目講究經史子集,紀昀等人編輯的《四庫全書》也是按照這個系統去整理的。中國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對于習慣用白話文的現代人來說,顯得晦澀難懂。所以王國維、章太炎、黃侃之類的國學大家在現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現代的書籍業在應用機械后發展的迅速,書籍也遠遠沒有以前那么珍貴,大家對書籍也不那么重視,藏書也都變為了私人對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價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閣""萬卷樓"的藏書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話說了一大篇,我們現在轉入正題。今天我是第一個給大家讀《論語》,所以我選擇的是論語的開頭——"學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對孔子總覺得他是個溫和的老者,而且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總是想起自己的啟蒙老師邵珠合。他前幾年因病去世了。

          學習論語大概在小學四五年級,而且是當時必背的篇章。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而我一個是腦袋笨,再者實在調皮,背誦這幾句的時候總是丟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師用教桿敲打一頓。后來漸漸地,提起論語,都覺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陰影存在了。

          作為我們認知的源頭,《論語》應該算是我們最早背誦過的正正經經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反而覺得有些論語的話兒非常的貼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覺得,是時候通通徹徹的讀一遍論語了。所以,身邊同事說廣告人為何讀論語,我并不是那種實用主義的立場,我倒覺得如今而立之年讀一讀《論語》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很簡單,習在古代的寫法是"習",鳥兒數飛也。學了新鮮的事物,就應該和初飛的鳥兒一樣不斷地實習,這里的"習"應是指實踐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個務實派,而不是后人對"腐儒"的偏見那樣。

          第二句,樂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讀洛的,我的老師也喜歡讀洛。程子說,"說"是內心的,而樂則是由內而外的歡喜。這總讓人聯想起曹孟德說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歡樂場面。

          第三句,程子曰"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對別人指指點點好像是每個人最常見的根性。我樂于把知識、技藝等與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許多的不滿和憤懣來。而這種樂于及人,不知不慍絕對需要君子的那種坦蕩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為學"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讀這一篇,反而覺得這三句,更像是孔子對我們一生的訓誡。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人在年輕時,就要多學習多實踐。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務應該在于去結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開自己心靈的窗戶,擴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視野,從而做一番自己喜歡而且利于社會的事業。而年老之時,則更需要闊達的氣度起理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養年輕的一代,去關照自身,達到自己與整個世界的共融。

          當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獨斷的片言只字。孔子是偉人,每個人都孔子的教誨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七

          翻開《論語》,那些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里回響;那些深奧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純潔,將我的心靈凈化。

          初讀論語,應該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尤其懼怕論語,因為在文章的最后,總會有出現四個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誦”,拗口的文言文無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夢。

          現在工作了,閑暇之余重新捧起了書本,再次讀起了論語。從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年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變得了生動起來,有趣起來。而當我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一句時,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缺點。在我看來,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類似,當你向身邊優秀的朋友、同事看齊,學習時,那么你也會取得進步,也會變得優秀,反之,去接近和學習那些有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會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趨向渾濁。在我踏上了鐵路公安這個工作崗位之后,我發現了身邊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同事,他們有的擅長辦案,有的擅長寫作,有的工作認真,熱情開朗,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從一名新警,轉變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時,我也明白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并加以改正。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漸漸地泯然眾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那沿途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當你再次回頭遠眺那落在身后的風景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或許,就是閱歷與閱讀的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論語》中廣為人知的一句,位于開篇首則。

          一直以來,在我所接受的解讀中,都將這句話理解為孔子之“樂”!在交通與信息并不發達的歷史現實中,若有好友遠道而來,的確是一件令人開心不已的事情。古代民風淳樸,朋友自遠方來,主人想必也會像孟浩然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熱情地準備好“雞黍”,來一番“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甚或無妨隔著墻頭或籬笆,邀請左鄰右舍,過來一起小酌幾杯。

          然而近來翻閱《論語》,卻看到了一位學者的另外一種解讀:“有朋自遠方來”,表達的不是“樂”,而是“苦”。細思之下,竟覺自有道理!因為“有朋自遠方來”,在孔子的一生中,更多的是一種盼而不得。

          春秋末期的社會,動蕩變革,禮崩樂壞。周王室僅有虛名,諸侯國各自為政,雖然自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之后,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少了,但各諸侯國內部,尤其是大國內部,權臣間或者強大氏族間的吞殺,卻多了起來??鬃铀诘聂攪笫献澹臼?、孟氏、仲氏)互相兼并的現象還不嚴重,但和魯國公室的沖突日益激烈,甚至迫使魯昭公寄居齊國和晉國,并死在晉國邊邑,魯哀公出亡在越國,后也死在越國。

          孔子出身普通,但志向高遠,他想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社會理想,然而在魯國卻一直沒有機會參與政事。

          才華出眾的孔子在51歲時才擔任了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務,盡管政績卓著,后受齊國離間,依然被魯定公、季桓子疏遠。

          孔子54歲那年,魯國國君在春天舉行祭天儀式,按慣例,祭祀用過的臘肉,國君要把它分給士人,讓士人分享神祗享用的貢品。但是,那一年,擔任重要職務的孔子卻沒有等到魯國國君派人送來的臘肉!

          孔子明白自己的處境,在屈辱與留戀之中,他決定帶著弟子到其他國家尋找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機會。他懷著熱切的愿望奔走衛國、陳國、蔡國、宋國等,卻不斷遭遇猜忌、排擠,冷落,難堪,甚至多次有喪生之險,更有隱者的諷刺、嘲笑、勸慰。

          當思緒沉浸在孔子的人生經歷中時,我的腦海里總會出現一個高大而又風塵仆仆的老者的形象。54歲,已然不再年輕,卻為了救世濟民,改變社會,帶領著眾弟子,長途跋涉,奔走他鄉。衣衫或襤褸,步履已蹣跚,忍饑挨餓,風餐露宿,肩膀上落滿灰塵,腿腳上沾滿了泥漿,容顏黧黑憔悴,蓬亂的白發在風中飄蕩。在一次次無處可去的狼狽與尷尬中,惟靠內心的信念邁起乏力的雙腿在不同的國家進退徘徊。

          孔子的第一站便是衛國,衛靈公起先是以禮相待的,但不久便起傳言,說孔子弟子眾多,且都頗具才華,萬一對衛國有所企圖,衛國豈不是會有危險。衛靈公便派人監視孔子,后來衛國又發生了內亂,孔子不得已離開了衛國。孔子走得很匆忙,被一個衛國人嘲笑“如喪家之犬”!

          楚昭王派人邀請孔子,孔子途經蔡國時,師生一行被亂軍圍困,食物也被搶光,弟子們又餓又困,又有弟子病倒,后多虧子貢找到了楚國的軍隊,才從亂軍圍困中脫離險境。這便是陳蔡絕糧的故事。

          然而來到了楚國邊境之后,孔子又一次遭遇了尷尬。楚昭王原欲重用孔子,并打算賞賜他七百里的封地,卻遭受了楚國貴族令尹子西以與衛國貴族同樣的理由反對,于是楚昭王打消了原來的念頭,又很快病死了。依舊停留在楚國邊境上等候消息的孔子,連楚國的國都都沒有被迎進去,又一次進退兩難,無路可走。孔子再次去往衛國的路上,遇見了在地里耕田的隱者長沮,桀溺。他們的一番譏諷與惋惜,讓孔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哲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懷才總不遇,壯志常難酬,孔子雖初心不改,但也難免人之常情。他的酸楚孤寂求知遇之心發乎情,達于言,也被弟子們記錄在了《論語》之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圣人也會發牢騷,誰能夠走出屋外不從房門經過?為什么沒有人從我這條路行走呢?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弊迂晢柮烙袷且旁诠褡永锊仄饋磉€是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孔子說應該賣掉,并且說自己在等待識貨者呢!

          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若能把個人的學問修養道德,用于社會實踐,造福社會,不是很快樂嗎?美玉,比喻美好的品質和才華,才華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待識貨者,讓它大放異彩。

          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位偉大而又有親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內心無法排遣的寞落苦悶,說給弟子子貢。“沒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

          諸如此類的話語,孔子自然不止說了這三句。但這三句卻足以顯示出孔子現實的困境與精神的困惑無奈。

          在外奔走14年,年近古稀的孔子最終又回到魯國,余生的精力則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

          孔子熱心救世,到處游說,但在當時的魯國,在當時的諸侯,沒有統治者愿意或能夠走孔子的“禮樂”“仁愛”之路,其中有統治階層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v然有極少數小官,如儀封人之輩贊許孔子,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對當時的政治實行較大改變,沒有適當力量的憑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孔子徒抱大志,感慨至死。

          叔本華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才高和寡的他曾熱切癡情地盼望著自己能被他人理解、接納、賞識、任用,但知音難遇,連一些隱居者,也站在一邊熱嘲冷諷。熱衷于政事然而寂寞凄涼的孔子,晚年間雖多了一番淡然與超脫,但若真“有朋自遠方來”,有志同道合、知他懂他、賞他勵他的朋友遠道而來,該是一件多么痛快與欣慰的事情!

          如果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輕輕地呢喃,以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孔子一生深潛積壓在心頭的期盼與盼而不得的苦悶、失落、辛酸與孤寂,那么,“道不行,乘桴浮于?!眲t是最直接的千古之嘆。

          十四年風塵仆仆、困頓偃蹇,現實引領著孔子,走上了一條“曲線”之路,自己實現不了的,就把學問思想、理想愿望播撒傳揚開來。這或許也是孔子將拜師禮定為“束脩”的原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敝灰栽改弥畻l干肉來拜師的人,他從來沒有不教誨的。十條干肉,真的是一份很微薄的禮品。

          孔子帶領著他的學生,整理傳授古代文獻,刪《詩》授《書》,記《禮》《樂》,贊《易經》,作《春秋》,筑壇講學,“誨人不倦”。“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當社會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干起來,不用呢,我就藏起來??鬃釉谡紊蠠o法實現“有朋自遠方來”,卻在學術教育方面吸引了眾多的弟子。只可惜,這終不是孔子最看重的。

          漢代建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寫《史記》,推崇贊譽孔子,這中間的幾百年間,孔子及他的思想想必是寂寞的,然而有真學問有良好修養有仁愛禮樂思想的孔子,以自己的實力呼喚到了歷史的回音,終于有朋自遙遠的漢代而來,將他的思想推崇到統治天下的尊位,孔子若地下有知,必然“樂”矣!今天,從孩童到耄耋,手捧《論語》,耳聽《論語》,當我們在朗朗的書聲里思考、感悟著這位圣人的語錄時,又不知孔老夫子看在眼里,會“樂”成什么樣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反復吟詠《論語》開篇第一則,愈加感覺這一則有開宗明義之深意,也深切體會到,孔子一生,苦矣!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九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論語》,它闡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頗深。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共二十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書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無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真心對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務活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對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對待自己的學習是否認真負責了呢?想到這里,我深感慚愧:自己做家務活的時候不夠用心,房間也打掃得不夠干凈;對待朋友不夠真心,有時不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對待學習也不夠認真,粗心的問題經常出現。

          我當以《論語》中:“吾日三省無身”為自己改進的方向,爭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和缺點,讓自己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等具體情況,給與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一個長著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論語》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寶藏。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十

          “禮之用,和為貴”,要說起維系中華上下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紐帶,當非儒學莫屬,若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畫上休止符的時代算起,儒學的光芒已經在神州大地上蕩漾了兩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學精華被傳承至今,體現在當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若要說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么《論語》則是儒學文化的結晶,或者說,樸素而華麗的真理。

          時間的長河沖不走《論語》帶給后世的文化沉淀,歷史的沖刷刷不掉《論語》立于中華文化中的豐碑。作為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將孔子“仁”的思想作為中心,言語間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傳遞著“禮”、“德”、“孝”等思想??v然時隔千年,細細翻讀《論語》,那位對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禮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議統治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讀者面前觸手可及——他不茍言笑,舉止莊嚴,用禮得體——兩千年的厚重歷史帶不走他在讀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認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時也有不解之處需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賈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種和諧的姿態安逸地落在《論語》中古老的文字上,幾經歲月的波折,被歷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鵝卵石般靜靜地躺在人類文化海洋的灘涂上。

          《論語》是樸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外沒有任何多余修飾的辭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編鐘般利落大方,而敘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樸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辭簡潔,以樸素的松木作比,準確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對于“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志的肯定與贊揚。

          但同時《論語》又是華麗的,這份華麗如一口被塵封許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靜下心來輕輕拂去表面的塵埃,再小心地順著開口推開盒蓋,你才能發現其中真正讓人賞心悅目的瑰寶。細細品味“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禮時的莊嚴感與華麗感,而又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不難察覺到孔子對于天地萬象的不斷變化發出的感嘆,或許孔夫子善于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才能看到另一種華麗的人生境界吧。

          《論語》的華麗蘊藏于樸素之中,使人在品讀之余無限回味。冥冥之中總能體會到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縱有千年時間間隔,卻仿佛也能聽到他在教導著我們: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十一

          文化有許多級臺階,每一級都安頓著不同的項目。那么,最后一級是什么?

          最后一級不是名校,學派。不是國粹,唐詩。它們每一項都有資格找到自己的文化臺階,自成氣象。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認,然而當說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幾乎沒有人有異議。

          那在中華文化中,最后一級臺階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范圍之廣,難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恥…而我今天所想談的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于孔夫子之口,見之于《論語.為政》表面白話翻譯很簡單:君子不是器具。但它所想反映的命題就比較艱深了,所以我選擇從“君子有禮”這點切入,精神需要賦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形態。中國歷代文人君子沒有不講究禮儀的,所謂煌煌中華,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可上溯周公定禮制商國是,周朝禮制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而樂用于緩解社會矛盾??追蜃泳图臼嫌昧瞬缓弦幘氐陌藷?,他立刻憤然不平“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極其注重禮樂這方面的修養,強調樂這項對政治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桿秤。而如今的我們對此絲毫不在意。生活中從來無儀式感這一說。這由此能讓我們聯想到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前陣子引起公憤的北京幼兒園紅黃藍事件,教師的形象受到深深的玷污,所謂教育的儀式感何在?況且人類文明在名義上應該是在前進發展而為什么會有這樣泯滅人性的事發生在帝都之中?中國禮制是否要在如今斷片?我們到底缺失的是什么,是已經被所有人所遺忘的君子之禮。回到“君子不器”這個命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做事總是重復著完全一樣的言語與笑容,對于我們而言與道德相悖的事情也幾乎沒有機率去做,但我們機械的生活常常讓我們缺少一種君子之道很重要的東西—儀式感。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儀式感,小到寫一篇文章,也總是像寫反思一樣在腦中機械構造,缺乏應有的靈感與靈動。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敷衍。我們就像孔子所說的器物一樣地在生活總覺得生命不該這樣平淡,于是我們提出了“從前慢”“希望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而真實生活中一遍遍地麻木著自己,總抱怨著過年沒有年味,而實際上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不夠,不愿用心編輯一條祝福的短信,沒有耐心寫一份帶著溫度的信,是我們自己將多彩的生活變成了復制之器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人世間最重要的是“這一個”亦即獨立生命的自己把持,因為人的生命不可重復。不要讓自己成為器物過著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生活,同時也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將外界物質看的比自身品性還重要,中國文人講究一個氣節,很多人將之稱為“文人的清高”不錯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僅于外在而且于心底所生的這種清高的品質。俗話說相由心生,當你內心堅持著一種儀式感的時候。你的所作所為也都讓人感動。因為有體溫,有彈性,不極端,不做態的君子如今已寥寥無幾了。

          諸君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夠過出一種儀式感而讓自己覺得自己不僅僅是活著。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十二

          著了迷一般閱讀《論語》,卻因為自己的理解和那些自相矛盾的注釋,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在一種過時的文化中做著起死回生的夢。說實在的,放棄對于這本書的閱讀,我覺得舍不得,它似乎與我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繼續看著文中的注釋呆讀死記,恐怕讓我覺得發瘋。

          2024年暑假,我聆聽了當時山東教育社總編陶繼新老師的報告——《做一名幸福教師》。報告的主旨,就是提倡老師們在誦讀像《論語》《道德經》《易傳》等經典中,找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陶老師用自身的經歷和大量師生誦讀經典的生動事例,闡述了經典誦讀的魅力。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通過反復抄寫十幾遍的方法,徹底背過了《論語》。當然我根據陶老師的建議,也誦讀了很多相關的古今中外的經典,并寫了大量的摘記和閱讀隨筆。那個時候的我,覺得誦讀《論語》,就是在給自己積攢精神財富。記得我的一篇閱讀隨筆《守候文字的幸福》,發表在了《山東教育》上。

          完成誦讀《論語》后,我突然有一種站在文化“珠峰”之巔的感覺。那個時候,我認識了一位“老三屆”博友,他告訴我:背過《論語》沒有值得驕傲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傳承其中的優秀文化。那個時候,我深深的體會到,像陶繼新老師那樣,讓周圍的人感受到《論語》的好并非一件易事。

          《論語》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自己生活工作學習的敘事寫作,幾乎都離不開《論語》。2024年1月25日,參加王維審老師組建的敘事者,堅持每天撰寫一篇關于教育敘事的博文。一個月三十篇文章寫下來,竟然有六七篇與《論語》有關。甚至有老師建議,讓我寫一個關于《論語》的系列。

          我知道,寫關于《論語》的系列文章并非易事。我只是一個初涉《論語》這條源遠流長文化長河的人,遠遠沒有這樣的資格和素材。但是《論語》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信仰,極大改善提升著我的心智和話語模式。那些沒有引用《論語》中語句的博文,也流動著《論語》文化基因。

          有段時間,我覺得眼前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瓦都與《論語》可以聯系上;自己任何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與《論語》找出一種關聯。我在敘事者群,做了一次《論語別裁》讀后感線上交流活動主講。一個小時,將近萬字的發言稿念下來。我真的分不清是在講述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還是在談閱讀感悟體會——兩者已經是血肉相連了!

          與其說,我是在引領老師們一起閱讀《論語別裁》,毋寧說是敘事者團隊的老師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鼓勵我在誦讀經典堅持做最優秀自己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也就在那一刻,我深刻認識到現代文明與優秀傳統經典文化,也已經水乳交融的交織在一起。

          現在我經常誦讀佛經的內容,隨著敘事者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但是《論語》總是以各種異彩紛呈的方式,在我身心中一次次“活”過來,溫暖并支撐著我努力做最優秀的自己!“自信自律助人”,是我教育教學的座右銘。我堅持與所教的學生做真朋友,一起努力以一種悲憫的情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傳承一切優秀文化。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十三

          暑假里的一天,媽媽帶我去武進圖書館看書,我讀到了《論語》這本書。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時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墩撜Z》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中有幾句印象最深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和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要在課后或回家以后復習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通過復習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會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以后我要天天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談到學習,小朋友們只認為向老師學、向書本學,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就非常有限。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東西,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都大為增加,就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鑒,以利于自己改正。”這句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之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寫的真好,我們要好好讀讀。

          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態度,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現實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生無盡的思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睍r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最珍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很多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500字 讀《論語》有感400字左右篇十四

          一個故事之所以人盡皆知,是因為它包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一段歷史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其蘊含著不朽的精神傳奇;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享譽中外,是因為它時時奏響著真與美的旋律。當它們匯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間最神圣的文學殿堂。暢游其間我們將跟全世界的人們的一起,欣賞美麗,感悟真諦,與他們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論語》就是一部享譽中外的文學作品,其間經典名句,含義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尋味。如: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舊知識,從中悟出新的體會和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從中我體會到及時復習的重要性,我今后學習時,一定要認真復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币馑际钦f:學習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動學習,就會疑惑不解。這真是說到我心里了。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不能專心學習,老師也因此常常批評我。聽了孔子的勸導,我明白了,學習時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币馑际钦f,由,我教給你的知識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敬佩的學習態度。想到自己有時候為了顏面,不懂裝懂,真是不應該!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而其“仁”、“禮”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全書。其中不少言論在當今仍被公認為至理名言。在倡導青少年學習國學的今天,讀讀《論語》,不失是很好的選擇。我愛《論語》!我一輩子都要讀《論語》。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lv| 久久亚洲成a人片|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亚洲成AV人网址|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熟xxxxx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