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心得體會500字 教師德育培訓心得體會通用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德育心得體會500字 教師德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一、剛柔兼濟“小”德育,“文道導心”顯智慧
剛柔兼濟,為班級常規管理中的辯證之道。剛即量化有矩,柔即和善有度,剛柔兼濟乃量化與人性化之完美結合。量化管理體現在學習、宿舍、獎懲等方方面面,做到有理有據,有數有度,有抓手有保障,方能促班級之成長。我是誰?我要到哪里?怎么到達?這是楊老師在講座《班級常規管理之“辯證法”》之班規制定的引導思想。從教師引導、加強統一認識,到學生討論,再到遵循可行性、廣泛性、互制性原則下的班規修改,至最后的逐步完善和執行,每個步驟無不體現德育滲透的智慧與用心。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它的藝術實踐還需要情景暗示實現自悟(場面),把脈診斷實現自知(人面),民主評議實現自省(人面),反思文學實現自勵(情面)。面面“柔情似水”,方能事事“佳期如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老師通過五步智慧法,利用把脈診斷、修訂方案到把準關鍵,巧用轉變觀念、關系和策略實現拾級而上,再到最后的“四要”扭轉乾坤,實現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兩位問題行為學生的問題行為逐層擊破,成功轉化,無不體現了班級管理的剛柔兼濟之學問和“文道導心”之智慧精髓。
教育實踐中,嚴和寬是對立統一的。嚴不是冷面鐵心,寬也不是遷就縱容,只有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愛,愛中有教”,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魏書生認為“管是為了不管”。教育不是管,教育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剛柔兼濟式的育人理念更好地詮釋了教育的守望,這是我從楊老師這場講座的收獲和領悟。
二、生涯規劃謀事同,精彩人生各異構
新高考,生涯規劃班會課任重而道遠。在這次培訓中,我觀摩了蔣嘉駿老師的《遇見十五年后的自己》與余樂媛老師的《認識自我、規劃職業生涯》,兩節生涯規劃班會課同課異構、別開生面。蔣老師的“生涯幻想”暢想十五年后的生活,通過視頻分享、榜樣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共鳴,并加深對生涯規劃成功要素的認知,即包括可行計劃、有效行動和毅力恒心的主體因素和包括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余老師則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島理論,以情境創設、興趣島環境介紹、興趣島性格職業作指引,登島分組、小組討論等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從性格、興趣、能力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職業定位。最后,通過“對話10年后的自己”,引導學生暢想十年后的工作環境和狀態。
兩節班會課,皆以小見大,以微見著,身心參與,通過活動體驗喚醒學生生涯認知,學生反應熱烈,這更堅定了我對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探索、研究和應用的決心。
三、“三度空間”“小”德育,智慧育人大智慧
荀子《勸學》中曾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班主任的管理也需借助“外力”。在楊老師的《班級常規管理的“三度空間”》講座中,班級管理的“外力”,就是“三度”,即高度、寬度和溫度。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利用頂層設計,構建班級管理模型;還要有“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的寬度,利用校訊傳情,滲透德育點滴,通過“今日我當家”“借力打力”內生外化;更要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溫度,通過人性關懷,人文關愛、人本關愛,實現理解、尊重、悅納、寬容和喚醒。三度空間班級管理法彰顯“小”德育之大智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楊老師的校訊傳情,對學生用心付出,用情至真。有人說,教師是“站起來是一座山,走起來是一陣風,坐下來是一本書,躺下去是一條路”。楊老師三十多年如一日對工作的執著,對學生的用心良苦,實在令人內心敬佩。楊老師是幸福的,因為她能傳道授業解惑,達人成己。
四、且學且思悟所獲,知行合一促成長
本學期,我新接手了一個問題行為比較嚴重的班。在剛接手的初期,我經歷過德育低效的迷茫期,也經歷過身心疲憊的困擾期。但我始終相信,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過程,它需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在平時的育人工作中堅持付出,潤物細無聲,靜待花開,終有一天,我相信,量變會實現質變,最終會水到渠成。
通過這三天的德育交流學習,再一次深刻認識了智慧德育與智慧育人的博大精深。堅持剛柔兼濟的原則,把班主任事務管理做細做深,相信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會有解法。同時,堅信通過不斷學習,知行合一,就有可能成為更專業的更富人格魅力的智慧型教師。
教師德育心得體會500字 教師德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中學的德育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里如何去做好這個德育,首先是制定好一個全面科學可操作性的制度,才能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今天聽了思想政治教研員吳玉龍的講座,解讀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讓我豁然開朗,感受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工作進行細想,收獲頗大。
一、出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背景
(一)落實黨和國家對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習近平關于德育的論述。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二)適應德育工作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
信息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沉迷于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媒體,網絡一方面為中小學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現代化教育手段,拓寬了學校德育工作渠道和空間;但同時,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等特征,也為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辨識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回應基層教育部門的期盼。
一些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反映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還涉及到家庭、社會,希望教育部能夠出臺一個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的德育工作指南,迫切需要補齊學校德育工作短板、加強薄弱環節,明確中小學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將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育人(教人做人)立德:做人為先,做事先做人,強化三觀教育;樹人:以人為本,一切皆為人,根本上說,要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問題。
二、《指南》的內容和特點
“一個體系”、“兩個結合”、“三個關鍵點”、“四個基本原則”、“五項主要內容”、“六大實施途徑”。
兩個結合,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大力促進德育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特點,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三個關鍵點,從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出發: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根本)、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重點)、落實中小學生守則(抓手)。
四個基本原則:堅持正確方向,強調黨的領導和教育方針、堅持遵循規律,強調年齡特點和知行合一、堅持協同配合,強調家校的一致性、堅持常態開展,強調融入學校日常工作。
五項主要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六大實施途徑: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
《指南》特點:有理念、有內容、有方法、有路徑;易于執行、易于評價、易于檢查;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實際和發展水平,即便是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也可以較為簡單全面操作指南內容;學校管理部門可以以指南為依據對學校進行督導評價。
三、全面落實德育工作指南
抓教師隊伍。首要抓校長、德育分管校長,其次,抓德育教師,再次,班主任,第四,抓其他學科教師,最后,抓一般管理人員。
抓課程。首要,抓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次,語文、歷史課程,再次,其他課程,最后,開發校本課程。
抓文化。重點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目的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校園文化建設對教育意義
校園的一切設施設備、包括一花一草都具有教育性,需要教師、校長去充分挖掘,校園的所有建設均應把教育性放在首要位置給予考慮例如:一中學將一棵被臺風刮折的柳樹保護起來,并命名為“生命之樹”,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
五、加強指導
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提高德育工作的親和力、針對性、時效性——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育人——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創新途徑和載體,將中小學德育工作和要求貫穿融入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當中,落小、落細、落實,努力形成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
總之,通過今天的培訓學習,使我明白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下,學校一定要落實黨中央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經常要在課堂上,特別思政教育課堂上,要引導好人,育好人,同時自己要積極勤奮,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時代德育教師的核心素質,真正做學生思想知識的引路人,真正把學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抓緊,抓實,抓細,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的始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