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風家教的心得體會 注重家教與家風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家風家教的心得體會 注重家教與家風心得體會篇一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于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淀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范,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彌漫于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于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標之一。對于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向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獨秀、鶴立于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趁早好好地讀書;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積淀,在于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于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里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溫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范,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著大家之風范,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著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里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
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征、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家風雖是一家之風范,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蔭蔽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后世學習的典范。《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于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梁,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眾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風家教的心得體會 注重家教與家風心得體會篇二
家風家規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家風、學風、社會風氣的影響,有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家風主要是對人生的啟蒙,學風是對人生的充電,社會風氣則是對人生的淬煉。
從當前來看,家風與學風的銜接,是亟待研究的問題。只有二者互為補充,個人才有強大的精神積淀去閱讀社會。日前,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工會在北京四中舉辦了以“黼國黻家,櫛風沐雨”為主題的家風大家談活動,教育專家與學校師生一道,暢談家庭教育心得,共論家風建設路徑。現摘編幾篇,與讀者分享。
別失去欣賞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否則,再好的教育理念都無法實施。然而,許多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失去了欣賞孩子的能力,這讓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賞孩子的原因,一是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經常有家長說這樣的話:你看你,都考成這樣了,還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小學或初中階段相當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賽,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嗎?
作為過來人,教育者和家長其實都清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與小學或中學時代的考試分數不能畫等號。可是做家長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數面前失去理智,讓憤怒扭曲了人性,讓自己失去了欣賞孩子進步與成長的能力呢?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優秀的家長身上,能發現共同的特點:比如夫妻恩愛和諧,帶給孩子陽光心態和安全感,孩子也會對他人更信賴與親近。比如家長有長遠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視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績,也不只是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家長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嘗試,與孩子溝通順暢。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攜手的關系,方向是一致的: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層面,學校可以做一些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了解家庭,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一直以來,我覺得最樸實也最動人的一句宣傳語是: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們每天都會走出去,然后又歸來,起點和終點都是家。讓家成為一個最好的歸宿,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家對每一個成員的期許,首先就是平安,是快樂。我想和家長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棄自己,從豐富自己開始創造生活,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風家教的心得體會 注重家教與家風心得體會篇三
中國古代有許多名門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規家訓,其后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相對遵紀守法,這其中家風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為這些族人從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風對他們有著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同時,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家規家訓對他們有著強烈的道德約束力。今日,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干部家風作風建設,這些傳統資源無疑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陰若白駒過隙,然而總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雖經時光河流千百年的沖刷,不但沒有流逝,反而越發彌足珍貴。這其中,就有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家風故事,其所蘊含的傳統與美德,融入語言,匯入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今日看來,這些優秀傳統家風依然可以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父子相傳,精神相繼。父母是子女言傳身教最好的典范,為人父母樹立道德上的典范,養成良好的家風,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親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被紀曉嵐稱頌為“行求無愧于圣賢,學求有濟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時,對子女教育亦非常嚴苛。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傳承父輩精神,為后人所稱道。
彭玉麟戎馬一生,充滿傳奇,他為清朝中興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一生曾六辭顯官:他曾因習于軍營而疏于民政,請辭安徽巡撫;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見識迂愚為由,請辭督掌八省的漕運總督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間連續四次請辭兵部尚書……危難關頭,彭玉麟總會臨危受命,而后功成身退,從不貪戀權力。
彭玉麟廉潔奉公,雖居高位,卻始終堅持“不要錢”的生活準則。他曾將7年間所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余兩,分文不取,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在權貴當道、橫行的清末,彭玉麟成為一個罕見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不僅嚴以律己,彭玉麟對待子女亦非常嚴苛,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風范。當得知兒子修葺舊屋花費不少時,彭玉麟“諭子”書中寫道:“以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廬舍被焚,歸無足蔽風雨者,官員亦多貧乏,兵丁欠缺糧餉……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還曾勸誡兒子“習勤保家聲”:“今后當痛自改悔,銳志向學,慎勿享馀蔭,以為衣食飽暖無所憂,便學走馬王孫故態,蓋自墮落之不足,而墮落其家風也。”
不僅對子如此,彭玉麟對親屬亦多有要求,他寫信給弟弟告誡其不要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用之則引私人,結朋黨,于國事無補,徒糜國庫……恐其違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要想為子孫后代樹立良好家風,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堅守原則。自己作出典范,無論是在多么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始終保持清廉本色,這才能夠成為后人的榜樣。現在的黨員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過硬,這樣才能正人正己。同時,家風也需要有意識的養成,對子女親屬的不當行為要時常提點,才能及時矯正,筑牢思想防線。
家風的力量總能穿越時光,發揮出令人驚嘆的道德引導力和約束力。家風家訓家規,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鐫于牌匾楹聯,或傳唱詩詞之中,其影響力早已超越有形,于無形無聲處指引著子孫后輩向優秀先輩看齊。有些家風已傳承幾百年,如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所相傳恪守的何氏家訓,500年間不曾斷續,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對當地整體民風民情亦有著澤潤之效。
何以尚歷任明朝戶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仆寺卿。他一生為官清正忠誠,敢于與當時的權臣嚴嵩的行為做斗爭。何以尚之所以能夠剛正不阿,與其家族家訓有著密切聯系。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訓十二則》,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敬祖、敦族、為善、守成等12個方面,教育子孫忠孝、清廉、正義。何以尚的父親何世錦孝行出名,對子女的教育也很嚴格,他在庭院懸掛“非仁毋為,非義毋行,夙夜匪懈,無忝爾所生”的訓辭匾額,并一再力戒后人“但為天子官,勿為私家官,但為庶民官,勿為子孫官。”
何以尚中舉后,鄉民在村中旌善亭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慶賀儀式。慶祝之時,何以尚建議擬些村規民約,以改變村風,弘揚正氣。于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擬定了《鄉約十條》掛于亭中,并更名亭子為“鄉約亭”。歷經460多年,“鄉約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誠地踐行著何氏家風,在其告老還鄉時,朝廷封賜璽書稱其“承家節操,澡行詩書;宏猷末試,終養歸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村中子弟務宜禮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輩出,簪纓繼美,登科甲之榮。村中子弟務宜讀書積善,正心修身,弘揚文章報國,忠孝傳家風。崇尚節儉以養廉,厚儲資財以育才養賢……”這10條鄉約與何氏家訓一起,成為傳承何氏家風的精神紐帶,從此該鄉中秀才、舉人的,在興業縣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慶、萬歷三帝就有12人中舉。縱觀歷朝歷代何氏族人,不論文治武功,始終遵法紀守規矩,為民者鮮有違法犯罪,為官者均清廉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