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讀后感
《愛與自由》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與自由》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與自由》讀后感1
《愛與自由》讀后感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
這是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边@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稅酆妥杂伞凤柡髡邔和辽畹膼?。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能力、、、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里,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么,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自己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于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
即書中提到的“愛的能力”之一。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著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發揮和擴充自己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能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能力。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
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么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與自由》讀后感2
最近在看孫瑞雪的《愛與自由》,除了孫有時候有些過于理想化之外,他對于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的闡述還是非常到位的,比如智力的形成,智力的形成。
說到我對智力形成的理解我想先說說我最近接觸的一個項目,這樣比較有助于理解,最近在跟一個電視臺談一個項目,情況是他們有很多的電視節目,以錄像帶的形式保存在檔案庫里,但是這些節目沒有一個統一的編碼,各個部門對于這些節目都有一套自己的叫法,所以有很多節目藏在庫里大家都不知道,節目的利用率自己然很低,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節目統一編碼,形成一套編碼及編碼管理體系,可以體現節目的各種屬性,發布出來讓大家知道并查詢,讓大家更好的利用這些節目。
好,那智力是什么呢?孫瑞雪說智力就是把感覺概念化,怎么理解呢?幼兒每天通過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觸覺等各種感官已經把大量的信息攝入到大腦存儲起來了,就像是電視臺里有錄像帶一樣,可是這些錄像帶怎么利用起來呢?他必須要和代碼,也就是概念結合起來,比如小孩看到了一輛車,這輛車的外形、顏色等信息通過眼睛攝入大腦了,然后你跟它說那是一輛“車”,是“紅色”的,于是他將這輛車跟“車”和“紅色”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了,這就形成了智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有了概念它進而就可以進行分析與推理,通過“車”和“紅色”這兩個概念把大腦里其它的相關事物給找出來,比如另一輛車、比如另一種物體也是這種顏色的,就像電視臺通過編碼管理錄像帶一樣。
我們最終的智力的形成大多是基于這些概念上,通過這些概念我們形成了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就像軟件三層架構,應用層是表達,如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繪畫能力等;邏輯層,就是對于概念的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數據層就是通過感覺所得來的各種信息,只有形成了前兩種能力才能夠很好的調用這些數據,否則這些數據就會存在大腦里無所作為。
《愛與自由》讀后感3
我們給孩子的到底是“愛”還是“枷鎖”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想應該常常都是我們大人以為是滿滿的“愛”,但對孩子來說可能剝奪了他的自由。
蒙臺梭利說過:“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比绻鳛榻逃ぷ髡叩奈覀兌紤摿私鈨和砷L的科學規律,在實際的生活和活動過程中讓他們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他們一定會成為人才的。的確,零到6歲甚至到12歲,兒童都處在很弱小的狀態,必須有成人來幫助他成長,但并不是成人自以為是的“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自己會吸收。兒童內在有一個自然、有序的發展過程,它只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書中還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我們成人會“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書中沒有看到具體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飽含激情的話語讓我們體會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在《愛與自由》這本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發展都會比較出彩,比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小、獨立性強、思想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許多家長會有錯覺: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依戀她(他),但在作者看來是,父母越愛孩子,孩子也就越不過分依戀父母。因為很多經驗告訴孩子,父母只是短暫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愛是穩定不變的!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態度不能起伏太頻繁——愛他們的時候會表現出特別愛,情緒低落時候又會對孩子冷漠態度,這樣在孩子心理上會造成一定的壓力,他們會懷疑父母是否是一直關愛自己的,這樣會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他的成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愛與自由》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成長過程的認識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但真正貫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及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中,還需要自己能靈活地處理好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
《愛與自由》讀后感4
說實話,讀這本書之前沒有聽過孫瑞雪的名字,為什么會買它,也已經忘了。估計是之前歷次計劃要寶寶的時候,從哪里看到了相關的介紹,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在我翻開它之前,它已經從這個書架到那個書架,挪了好幾次位置,連書脊都有點褪色了。
讀它是在這兩天守著寶寶睡午覺的時候。聽著悠揚的《綠袖子》,時不時抬頭看看寶寶熟睡的可愛的臉,覺得特別幸福和平靜??吹剿f在中國,很多聲稱愛寶寶的爸爸媽媽,都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寶寶的自由,就覺得特別悲哀。寶寶是沒有錯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大人們卻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聰明",很少有幾個父母能夠給予寶寶充分的愛和寬容,容許他們慢慢地、自由地長大。想起之前帶寶寶睡覺的時候,有時候寶寶不知道哪里不舒服,會哭兩聲,叫幾下,自己就覺得特別煩躁,把他轉來轉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靜,就覺得自己真是特別的沒耐性,就像書里寫的多數父母,有時候愛寶寶,有時候不愛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樣子來。這真太可怕了,當父母的怎么能這么自私,只想著自己能少辛苦點呢?
書里說,寶寶是有精神胚胎的,在愛和自由的環境里,寶寶在6歲之前,就會通過自己的各種經驗,發展出獨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體系和創造力出來。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動物,那么小的寶寶從出生開始,小小的身體就按照神秘而精確的生物鐘在生長,他當然也會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導他想著完美的目標形成目標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寶寶的生理需求來,認識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難得多。在這稍縱即逝的6年里,媽媽會有那么多機會不在寶寶身邊,如何能夠保證寶寶在傳統教育的環境里能夠不受干擾的發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點沮喪。
上網搜了一下,賣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兒園似乎只有兩家。一個是孫老師在閔行開的,另外一個是青浦的一個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看看他們的網站,感覺更像貴族學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兒園,哎,到底要怎么樣才能讓寶寶自由的成長呢?
《愛與自由》讀后感5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么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