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醫精誠讀后感100字 大醫精誠讀后感500字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大醫精誠讀后感100字 大醫精誠讀后感500字篇一
《大醫精誠》為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精"與"誠"。今有幸得夢師指導,拜讀原著,略有所感,記錄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這篇文章。愚以為這里面討論的是醫者的德藝雙修的問題。
對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永無止境。我們面對的人體及其所在關聯環境是一個復雜大系統,輸入變量很多,關聯因素和條件也很多,輸出的各種表象也變化多端,各種變量的隱性關聯非常復雜,目前我們還不甚了解。輸入條件或關聯因素稍有變化,整個系統的反應與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進入混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我們不清楚事物發展過程的時候,現有的分析推導手段往往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我們手頭現有的案例只是個例,醫方也只有統計上的意義,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與以前的個例完全一樣,也很有可能與總體統計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現誤判誤診,很有可能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對于學醫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對每個病人每個方劑體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經驗主義錯誤,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謂"醫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于"誠"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對人,誠心做事,修身養性,內慈外謹。內慈是指醫者心胸要寬廣,做到心存天下蒼生,慈悲為懷,以一顆善心普救眾生。為人處事要穩重,不為名利所累,不為聲色所難。如前所述,行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極難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達到效果,對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則極大。所以優秀的醫者往往隨時隨地都處于各種名利的誘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一方面很難控制事情的邊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導致醫術停滯不前,不能精進;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將為名利所害,難得善終。外謹是指醫者要謹言慎行,低調做人,專心做事。醫者掌握著病人的生殺予奪之大權,如何能夠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夠達到醫患之間相互理解與配合,以取得最佳的醫療效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養自己的代入感,同時注重言行舉止端莊得體,以建立患者對自己的信任。醫患交心,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醫精誠讀后感100字 大醫精誠讀后感500字篇二
昨天晚上,正準備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醫講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節目,感覺這篇關于醫道醫德的文章特別不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專門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讀幾遍,特別喜歡,于是便截圖下來,以自勉。
袁樹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說:“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阜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為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藉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為民生日用所必須。”
自古醫易同源,古之善醫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緒,命理大師袁樹珊,都是名醫世家。一生從醫從卜,兩不相誤。兩位名家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易學造詣也高深無比,王師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師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經典之作,是后人習命習卜的必讀之書。
古之醫易名家在從事醫易的過程中,不但要求自己醫術易術精湛,而且特別重視德行,像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還有袁樹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讀起來,讓人深深地感動,倍感親切,特別是《大醫精誠》中所述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大愿一樣,讓人覺得溫暖敬畏。那種不講貧富賢愚,不論仇親,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境界么?對比古人,想想自己,簡直是無地自容。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層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過程,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不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進一步,以來人之苦,視若自己之苦,以來人之念為己念,以人為本,以己為末,精誠待人,至誠感召來人。
大醫精誠讀后感100字 大醫精誠讀后感500字篇三
古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者懸壺濟世,造福世人,是世間不可缺少的職業之一。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學精,貴在真誠。孫思邈先生幼時多病,為治病散盡家產而致家道中落,這為他日后從醫奠定了基礎。古時,醫者乃是一個卑賤的職業,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難之中。與仕途相比,學醫遠沒有做官那樣具有誘惑力。作為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孫思邈的父親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孫思邈意在從醫,將借來的醫書藏于經典之下偷偷閱讀,悉心鉆研,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先生的真誠。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棄了仕途而選擇從醫,放棄了榮華富貴而選擇了貧賤卑微。在先生的從醫生涯中,先生四處搜集醫藥典籍,學習民間醫術,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醫學事業,不斷精化自己的醫術,先生的事跡讓人敬佩。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追求極致。這無時無刻不在告誡我們從醫的根本“修身,明德”。醫者醫術固然重要,憑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醫者的德行則更為值得關注。一位好醫生不僅僅要擁有精湛的醫術,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醫術都應該守住自己的底線,做一位純粹的醫生,做一位孫思邈先生一樣的醫者。
大醫精誠,醫學是博大的。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他們都是醫學的范疇,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中醫所強調望聞問切,于西醫同樣有所體現,就比如說我所選擇的影像學,說白了就是中醫中的“望,聞”,不過更加直觀,更加方便。因此我們應該打破人們的醫學誤區,打破人們總要給中醫西醫分出個高下的觀點,中醫西醫本屬同源,不過表現形式不同,并無高下貴賤之分。
韓非曾有言:“人處疾則貴醫”。這句話是十分真實的,健康時無人會關注醫生,只有疾病出現時人們才會求助醫生。其實人們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時才能求助醫生,醫生也不僅僅只會治病那么簡單,醫者可以對你的生活習慣提出有利意見,幫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醫生也可以充當健康助理這一角色。
大醫精誠,醫學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需要我們不斷修身明德。
大醫精誠讀后感100字 大醫精誠讀后感500字篇四
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關于大醫精誠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謹慎而后行醫"這句話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的博客中看到的,當時感覺說的非常好,就記了下來。
今天讀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發現這句話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非常恰當的縮影,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這不正是孫思邈所強調的行醫所必需的"精"與"誠"嗎?在《大醫精誠》中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為"精"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愿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此為"誠"。不論是這位醫生的話,還是《大醫精誠》這篇文章,兩者都極為準確的概括出了作為醫生這兩個最基本的品質——技術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很多的名醫,像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等等,他們不但技術精湛,醫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當時的老百姓所推崇,被歷史所銘記。祖國醫學繁榮發展離不開諸如此類的人。他們本著仁術、仁心治病救人,為后代的醫者樹立了榜樣。像東漢茗儀張仲景以救人活命為己任,以仁愛救人為準則,指導自己的醫療實際活動。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著成了《本草綱目》的巨著,該書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糾正了以前的錯誤,并冒著違反統治者意志的危險列舉服食丹藥的害處。該書不僅學術價值高,而且道德價值也很高。
最初拿到書,剛剛翻開雄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大醫精誠,就已勾起了我萬千思緒。自己已是即將邁入大三的學生,是否認真想過醫生這個職業,將來的自己可以有足夠結實的臂膀可以扛起。所謂“大”,乃大醫之體,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這樣的精神面貌才會顯得與白大褂一樣圣潔;”醫“乃為醫之法,為醫之人需自矜已德,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就像醫院嚴格的規則要求一樣,謹慎謙虛要牢記心中;”精“就是要求學醫之人博學至精,切不可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而重中之重就是”誠“字了,誠心救人是醫者最根本的為醫之道了,是醫生恪守一生的誓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在這樣物質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滑稽變為流行,丑陋變為藝術,暴力變成維護正義的武器,在接連不斷的醫鬧慘案中,前線醫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作為醫學生的我們也越來越忐忑,這樣一顆斗志昂揚的心不曾想會籠罩在越來越重的陰霾里。反反復復地讀著《大醫精誠》,細細領悟其中句句箴言,心頭似乎有一縷春風,吹散那厚重的烏云。我想我更堅定了做一名醫生的決心,也明白了前路之艱辛,責任之重大。世界與我,互相而已,我給予世界微笑,定能換來溫暖擁抱。我會以青春、熱血訴說了一個亙古不變真言:奉獻的天空是最美的,真誠的力量不可抗拒。
大學,以前看來是輕松自由的代名詞,而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真正的求學之路才剛剛啟程。在學校,圖書館永遠是最熱鬧的地方,從開學到放假。教室滿滿的學生,書本密密的筆記,青春匆忙的身影,快捷有力的步伐,這是我眼中的南醫,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學校最好的標簽。德藝雙馨薪火傳,杏林春色意闌珊,既然選擇了醫學,便只顧風雨兼程,朝著前方,背著行囊矢志不渝的走下去。一代大師孫思邈說道:”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一個基礎扎實、業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這就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多吸取教訓和經驗,在前人的求醫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承認,剛剛接觸醫學知識的我們都明顯感覺到要掌握的知識量大乏味,沒有太多臨床經驗和學習技巧,這需要我們投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這一語道盡了學醫之路何其漫長,盡然走上了這一條路,就不回頭的走下去。生命是一個整體,他復雜又靈巧,他多變又永恒,他可恨又可愛。當知識不斷堆積,理解不斷深入,會有融會貫通,水到渠成的一天。生命的知識不是文字,他需要我們用心領悟,在腦海里深深地刻上一副生命的圖譜。在醫院暑期時間的時候,經常能感覺到身邊凝重的空氣,病人的呻吟,家屬的落寞,當別人把生命交到你手中的時候,再多辛勞的不算什么,分分秒秒你要做的事就是和死神競賽,你能贏得籌碼就是你現在踏踏實實走的路。是啊,我們沒有松懈的理由,沒有抱怨的權利,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斗、持之以恒,以后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昨天晚上,正準備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醫講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節目,感覺這篇關于醫道醫德的文章特別不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專門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讀幾遍,特別喜歡,于是便截圖下來,以自勉。
袁樹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說:“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阜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為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藉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為民生日用所必須。”
自古醫易同源,古之善醫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緒,命理大師袁樹珊,都是名醫世家。一生從醫從卜,兩不相誤。兩位名家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易學造詣也高深無比,王師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師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經典之作,是后人習命習卜的必讀之書。
古之醫易名家在從事醫易的過程中,不但要求自己醫術易術精湛,而且特別重視德行,像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還有袁樹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讀起來,讓人深深地感動,倍感親切,特別是《大醫精誠》中所述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大愿一樣,讓人覺得溫暖敬畏。那種不講貧富賢愚,不論仇親,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境界么?對比古人,想想自己,簡直是無地自容。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層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過程,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不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進一步,以來人之苦,視若自己之苦,以來人之念為己念,以人為本,以己為末,精誠待人,至誠感召來人。
古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者懸壺濟世,造福世人,是世間不可缺少的職業之一。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學精,貴在真誠。孫思邈先生幼時多病,為治病散盡家產而致家道中落,這為他日后從醫奠定了基礎。古時,醫者乃是一個卑賤的職業,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難之中。與仕途相比,學醫遠沒有做官那樣具有誘惑力。作為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孫思邈的父親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孫思邈意在從醫,將借來的醫書藏于經典之下偷偷閱讀,悉心鉆研,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先生的真誠。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棄了仕途而選擇從醫,放棄了榮華富貴而選擇了貧賤卑微。在先生的從醫生涯中,先生四處搜集醫藥典籍,學習民間醫術,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醫學事業,不斷精化自己的醫術,先生的事跡讓人敬佩。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追求極致。這無時無刻不在告誡我們從醫的根本“修身,明德”。醫者醫術固然重要,憑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醫者的德行則更為值得關注。一位好醫生不僅僅要擁有精湛的醫術,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醫術都應該守住自己的底線,做一位純粹的醫生,做一位孫思邈先生一樣的醫者。
大醫精誠,醫學是博大的。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他們都是醫學的范疇,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中醫所強調望聞問切,于西醫同樣有所體現,就比如說我所選擇的影像學,說白了就是中醫中的“望,聞”,不過更加直觀,更加方便。因此我們應該打破人們的醫學誤區,打破人們總要給中醫西醫分出個高下的觀點,中醫西醫本屬同源,不過表現形式不同,并無高下貴賤之分。
韓非曾有言:“人處疾則貴醫”。這句話是十分真實的,健康時無人會關注醫生,只有疾病出現時人們才會求助醫生。其實人們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時才能求助醫生,醫生也不僅僅只會治病那么簡單,醫者可以對你的生活習慣提出有利意見,幫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醫生也可以充當健康助理這一角色。
大醫精誠,醫學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需要我們不斷修身明德。
按:近日關河夢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鄭重。鄭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學博士,現為某大學教授。中年感興趣于醫,問道求學,實屬難能可貴。聞道無先后,得之者為貴。現將鄭教授讀藥王孫思邈之《大醫精誠》的讀后感發于下,與同道共勉。
《大醫精誠》為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精"與"誠"。今有幸得夢師指導,拜讀原著,略有所感,記錄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這篇文章。愚以為這里面討論的是醫者的德藝雙修的問題。
對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永無止境。我們面對的人體及其所在關聯環境是一個復雜大系統,輸入變量很多,關聯因素和條件也很多,輸出的各種表象也變化多端,各種變量的隱性關聯非常復雜,目前我們還不甚了解。輸入條件或關聯因素稍有變化,整個系統的反應與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進入混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我們不清楚事物發展過程的時候,現有的分析推導手段往往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我們手頭現有的案例只是個例,醫方也只有統計上的意義,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與以前的個例完全一樣,也很有可能與總體統計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現誤判誤診,很有可能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對于學醫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對每個病人每個方劑體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經驗主義錯誤,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謂"醫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于"誠"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對人,誠心做事,修身養性,內慈外謹。內慈是指醫者心胸要寬廣,做到心存天下蒼生,慈悲為懷,以一顆善心普救眾生。為人處事要穩重,不為名利所累,不為聲色所難。如前所述,行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極難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達到效果,對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則極大。所以優秀的醫者往往隨時隨地都處于各種名利的誘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一方面很難控制事情的邊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導致醫術停滯不前,不能精進;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將為名利所害,難得善終。外謹是指醫者要謹言慎行,低調做人,專心做事。醫者掌握著病人的生殺予奪之大權,如何能夠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夠達到醫患之間相互理解與配合,以取得最佳的醫療效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養自己的代入感,同時注重言行舉止端莊得體,以建立患者對自己的信任。醫患交心,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從醫已經十五年了,對于我的職業也有了很深的理解。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圣的捍衛者。今年衛生局要求衛生系統職工學習《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關鍵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其實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作者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突出地強調了作為一位優秀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修養和精辟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為此,該書一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為歷代臨床醫生修養的準繩。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并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一是細心:《大醫精誠》中有這么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說:“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癥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癥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說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致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為什么診斷學要我們深刻的認識每項檢查的臨床意義的原因。醫療活動也應該屬于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于茲矣。”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二是專心: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扎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基礎。文中提到“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說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斗、持之以恒,以后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三是靜心:有人說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說學醫要辛苦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說得是很實在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衛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為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為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凈”。這就是為什么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醫的緣故。